1909年滕海清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与许多革命者不同,他的成长经历并未经历过显赫的背景或优越的教育条件,但他的坚韧与勇气,却注定了他在革命洪流中的特殊地位。年少时滕海清就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贫困,民众的疾苦使他深受触动,早早萌发了投身革命的想法。
1932年6月红四军在苏家阜取得了一场胜利,紧接着部队开始向商城地区进攻。滕海清作为三十二团五连的连长,奉命带领队伍继续追击敌军,准备在适当时机对敌人实施歼灭。滕海清一心想着如何完成任务,不容有失。于是他带着战士们穿越崎岖的山路,急速追向敌军,直到进入潢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滕海清带着他的队伍一路紧追敌人,脚步未曾停歇。敌人被红军一路压迫,日渐疲惫。追击战的速度越来越快,滕海清没有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他清楚敌人如果稍有松懈,便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终于当敌人疲劳至极,士气跌至低谷时,滕海清带领的队伍迎来了胜利的时刻——敌人纷纷举手投降,彻底放下武器。
战斗结束后,滕海清指挥队伍清点战果。经过长时间的追击和高强度的作战,红军成功歼灭了敌军九千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包括七千多支步枪。这一战的胜利给红军带来了丰厚的战果,极大地提升了士气。正当滕海清清点战利品时,一个士兵牵来了两匹缴获的战马。
这两匹马的外形引起了滕海清的注意。它们通体红棕色,毛发光亮如丝,四肢健壮,显然是训练有素的战马。滕海清看着这两匹马,心中一动。自己作为一名连长,虽然负责指挥作战,但却连一匹马也不会骑。他不禁暗自想着,如果这件事传出去,岂不是会成为同袍们的笑柄?心里一阵窃喜,他决定先试试骑马技术,等自己学会了再将这两匹马交给上级领导。
滕海清
于是滕海清跃上其中一匹马,准备练习几圈,熟悉一下马的感觉。正当他骑着马走出营地时,突然遇到了正在巡视的倪志亮师长和政委甘济。倪志亮见到滕海清牵着两匹马,立刻停下脚步,眼神中带着一丝好奇,问道:“你是哪个团的?怎么牵着两匹战马?”
周围的士兵都显得有些局促,没人敢出声。滕海清见状,心中一紧,但很快便镇定下来,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答道:“我是三十二团五连的连长,这两匹马是我们缴获的,师长,政委,您看,这马身强力壮,我是想着帮您牵过来,过会儿送给您。
倪志亮师长闻言,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小子,挺机灵啊。”说完他挥手让身边的士兵过来,把两匹马牵走了。
滕海清
滕海清看着两匹马被带走,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又有些担忧。他心想:倪师长会不会看出我其实是想把这两匹马留下呢?我不会因此受到处罚吧?尽管师长没有当面责怪他,但滕海清心中还是不免有些忐忑,觉得自己的小心思可能被师长一眼看穿了。
1932年6月红军32团连长滕海清接到了一纸军令,要求他立即前往红四方面军师部报到。消息传来时,滕海清心中一惊,脑海里瞬间闪过许多念头:自己在师长面前耍的那点小聪明,难道最终还是被识破了吗?他知道师长倪志亮一向眼光锐利,凡事都能看得清楚,自己若真因这件事受到惩罚,那后果可就不妙了。
带着几分忐忑,滕海清迅速整理了自己的军装,迅步走向师部。他脑中不断回想着自己过去的种种小聪明——在前线临时发挥的灵活性,偶尔的独立决策,虽然为部队带来了某些小胜,却也没有得到上级完全的认可。每次想到这些,滕海清的心里便不免生出一丝不安,仿佛已经能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达师部后,滕海清被引见到了倪志亮师长。倪师长的脸色如常,平静且冷峻,一如既往地没有过多的言辞。他开门见山地说道:“滕海清,我准备把你调到咱们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师部的通信队,担任排长,怎样,有什么意见吗?”
滕海清听后,心中的那股不安顿时消散了大半。他松了口气,原来并非如他想象的那样被责罚。倪志亮并没有如他所担心的那样将自己调离,更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反而升职调任的决定似乎更多地是在看重他的能力和潜力。滕海清立即挺胸,恭敬地向师长行了一个军礼,表示自己完全服从组织的安排:“一切服从组织安排!
滕海清被调任到的师部通信队,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独特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单位。这个单位由两个排组成,每个排的结构和成员组成都与一般的部队大有不同,颇具特殊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个排完全由营级、连级干部组成。这些干部曾经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经历了许多生死考验,在军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和丰富的经验。这个排的设立,实际上是为了让这些高层干部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军事经验,同时担任起对其他战士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虽然这些士兵并不再处于最前线的作战队伍中,但他们依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主要负责向下级传授作战经验、技术训练以及战术指挥等方面的内容,培养新一代的军事骨干。
第二个排则由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班长组成。滕海清所接手的这一排,经过短期的集训后,会被分配到各个连队中,担任起排长等领导职务。通过这段集训,他们接受了更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参与了许多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这些优秀班长被认为是未来军队的中坚力量,负责带领更多的战士、作战单位取得战斗的胜利。滕海清要管理好这些干部和班长和承担起为部队培养后备人才的责任。
乍看之下,滕海清似乎从连长降职为排长,这个职务上的变化难免让外人误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降职”实则隐藏着一种更为隐秘的升迁。滕海清所负责的通信队,表面上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排,但实际上,他所管理的是一群经验丰富的营连干部和潜力巨大的优秀人才。作为通信队的排长,滕海清的实际职责管理几个班级的训练和工作和承担着培养未来军事领导人的重任。倪志亮师长显然意识到滕海清的潜力,特意让他去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他的责任变得更加重要,虽是“降职”,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实质上是对滕海清综合能力的认可和锻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滕海清自己对此并没有过多的表现出情绪,无论职务如何变化,他总是把每一项工作都视作自己的使命,不论是曾经的连长,还是现在的排长,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他看来,军人最重要的不是头衔和职位,而是如何在每一项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对部队的贡献。
1955年滕海清迎来了自己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多年来,滕海清一直是红军中的佼佼者,凭借坚定的信念、出色的指挥能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在部队中赢得了战士们的高度敬佩。
这份荣誉并没有让滕海清止步不前,相反它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升任中将之后,滕海清始终保持着对部队的高度责任感。他在工作中注重战术的制定与执行,还十分关心战士们的生活与训练。他常常深入到基层,了解部队的需求与困难,确保每一位战士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7年滕海清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退休之年。在这一年他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军旅生涯,正式退休。虽然他不再担任军事职务,但滕海清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于军队和人民心中。退役后的滕海清并未过上悠闲的生活,相反他依然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参与了许多与军事、教育、社会发展相关的工作,成为了广大人民心中的“长者”和“智者”。
1997年滕海清在北京因病去世,带着他那传奇而又充满曲折的经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他的生命在这一年画上了句号,但他所留下的印记,却深深镌刻在了无数人的心中。他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也让所有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共同奋斗过的人感到一阵沉痛的失落。滕海清的一生,几乎与中国的现代历史交织在一起,见证了从苦难到辉煌的巨大变革。
滕海清的一生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68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凭借对国家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走遍了大江南北,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艰难险阻。他从一个贫苦农村的孩子,经过血与火的洗礼,逐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的一生是一个军事将领的传奇,是一个普通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无畏前行的壮丽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离开后,滕海清的事迹和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后人。他的一生如同那条穿越千山万水的红色长征,艰难而辉煌;他用忠诚书写历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真正担当。滕海清的名字,属于那个时代,更属于所有为理想、为信念、不畏艰难的奋斗者。他的精神,如同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永远在中华大地上闪烁着光芒,指引着未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闫荣安.滕海清与彭雪枫的战斗情缘(上)[J].党史纵览,2022(02):31-34.
[2]闫荣安.滕海清与彭雪枫的战斗情缘(下)[J].党史纵览,2022(03):12-15.
[3]李宣化. 英勇善战的滕海清[C]//.铁流19(下)——庆七一“学习先辈革命精神,传承党的光荣传统”.,2012:144-146.
[4]叶青松.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首任军长滕海清[J].党史博览,2006(10):21-25.